「不忍用杖打兒子的,是恨惡他;疼愛兒子的,隨時管教。」(箴13:24)
ㄅㄨ的鋼琴老師是一位基督徒,有一個一歲多的可愛小女兒,
那天她問我: 師母,聖經上說,要用杖打小孩,請問那個界線在哪裡?
我想她的意思是要問,什麼情況之下可以打小孩,什麼情況之下不要打小孩.
我跟她說,"杖" 在這裡的意思是要 "管教" 妳的孩子,
但 "管教" 並不完全等於 "處罰" ,
" 杖 " 是指~有效的引導孩子成為身心靈健全的人,
管教的目標是使孩子的智慧,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.
" 智慧 " 是指孩子有知識與才能,
" 身量 " 是使孩子的身體健康,
" 神喜愛 " 是指孩子與神有美好的關係,是個神所喜悅的人,
" 人喜愛 " 是指孩子與人有美好的關係,得眾人的喜愛...
只要能引導孩子的人生走向以上這四個目標,就是有效的管教方法,
世界上的每個孩子個性都不一樣,
世界上的每個父母也各有各的特質,
每一個親子的組合都是獨一無二的,
因此,世界上沒有一個管教的原則是適合所有親子關係的,
我們需要針對孩子和父母本身的個性特質,尋求上帝的智慧,
找出一套適合你和每個孩子之間的管教方式.
在尚未成為一個母親之前,根據聖經的原則,我立志要作一個打小孩的媽媽,
但在懷孕的時候,我跟上帝作了一個小小的禱告:
" 神 ! 祢知道我不會是一個溫柔的媽媽,
如果我的小孩太反骨,我一定會每天都氣到抓狂,
這樣無論是對我或對我的小孩都不是件好事,求祢憐憫..."
或許是因為這個禱告,
所以,從此我就失去了打小孩,處罰小孩的機會了.
隨著ㄅㄨ的出生,成長,一直到現在她已經五年級了,
ㄅㄨ是一個非常講理的孩子,
從二歲開始,她就聽得懂媽媽解釋給她的事情,
在個性上得到媽媽的遺傳,
是個在家守家規,在校守校規,凡事規規矩矩的孩子,
在學習上得到爸爸的遺傳,
成績大都可以保持在班上前三名,
比媽媽小時候在學校的表現強太多了,
我很想打小孩, 罵小孩,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發揮我這方面的天份.
惟一一次我很生氣的打了ㄅㄨ的手心,
是在她小學三年級的時候,
考數學時,她一直反覆犯同一個錯誤:
選擇題要算一個式子,算出來的結果,比如說是4,
但是4 是放在第一個選項中,
所以括號內應該是寫(1),
但是她總是看都不看直接就把4寫在括號內,
講了一次,二次,每次考卷發下來,都還是一樣的錯誤,
到了第三次,我生氣了,
同樣的錯誤,怎麼可以一犯再犯,
被扣了這麼多分,怎麼都沒有學到教訓呢?
妳沒有聽過顏回不二過嗎?
重重的打了她之後,抱著淚流滿面的ㄅㄨ說:
" 下次要小心,不要再錯了,知道嗎?"
隨即,在走出房門之際,
神對我說了一句話 : " 妳有很多錯誤,都是一犯再犯,但我從來沒有處罰過妳!"
當下,我忽然明白,
我們大人常常犯同樣的錯誤,根本就沒有學到教訓,也不曾想過要去改善,
我們能夠原諒自己無數次,也願意學習原諒別人七十個七次,
但是對我們的孩子,卻往往只肯給三次機會,
這個 "三次機會" 不知道誰規定的?
難道真的是顏回老先生害了我們的孩子?
從那次開始, 我便決定絕對不再為分數,成績,作業和無心之過而處罰孩子.
粗心大意,考試成績不理想,弄壞、摔破東西,忘記隨手關燈,吃完東西的包裝袋沒有丟
到垃圾桶....等,
相信絕大部份的孩子都不是故意的,
每一個孩都想拿好成績,誰喜歡故意寫錯而被扣分呢?
無論孩子錯幾次,考試拿幾分,
我們都要不限次數的原諒孩子,
若真的同樣錯誤,犯的次數太多,一錯再錯,
我們就要和孩子一起討論,
想想有什麼辨法可以具體改善問題,
這樣做也比單單處罰孩子來的更有意義,更有效果.
小ㄅㄨ常常ipad用完之後就丟到一邊,沒有放回去充電,
講了幾次都沒有改善,
" 下次再忘記放回去,就罰一個禮拜不能使用ipad. " 媽媽祭出罰則,
結果有一次我自己也忘記把ipad放回去,被ㄅㄨ發現了,
" 妳自己還不是一樣."
" 我是偶爾,妳是常常..." 我反駁.
但自從被抓包後,這個罰則也玩不下去了,
所以,以後就改成互相提醒,
不管誰看到ipad 亂丟沒有拿去充電,
也不要再互相責怪,誰看到誰就順手拿去充電就得了,
這樣的方式就人性多了,也減緩了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.
"找到改善的方法" 比 "處罰" 更為積極重要,
太多的處罰會讓孩子不敢犯錯,讓他們失去冒險和探索世界的勇氣.
我自己是一個很粗心的人, 教會的週報和PPT是我負責的,
即使我都會先檢查過,
但幾乎每週的週報和PPT印出來都還是能找出錯來,
感謝教會弟兄姐妹,廖牧師和上帝無止境的包容,
我從來沒有因為週報一直出錯被處罰和責備過.
感謝上帝!在我管教孩子時給我的提醒,
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在我們犯錯時能得到原諒與包容,
我們也都願意學習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,
所以,讓我們把對自己和他人的愛與包容也擴及到我們孩子的身上,
讓他們有更多可以犯錯的機會,
讓家能成為每一個家人犯錯後的避風港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