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

家庭會傷人

老師規定要寫的讀書報告,
如果每次書籍分享都有辦法寫的這麼詳盡就好了,
所以人還是要逼,要有點壓力才會做得更好,

書名:家庭會傷人,約翰・布雷蕭(John Bradshaw)

      鄭玉英、趙家玉譯,

      張老師文化出版,200511月初版59
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簡要內容:

1.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家庭是一個系統:家庭是一個整體的運作系統,其運作並非偶然形成,而是按照固定的循環方式進行的,因此,在任何家庭裡,每個人對於家中的問題都有責任,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單獨受到指責。系統裡的毒性教條代代相傳,只有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家庭系統時,才能重新發現一些不妥當的教條如何限制了我們,而走出僵化的人生腳本。只有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家庭歷史時,才能找出真正的自我。

2.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原生家庭:每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,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,尤其是父母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最大,父母親如果沒有健全、成熟的人格,子女也會受到其不良的影響,而且代代相傳。

3.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心理防衛機轉:當我們被虐待時,我們會用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。例如,壓抑自己的感覺、否認問題的存在、轉移憤怒到其他事物或朋友身上、幻想被愛、理想化或假裝不在乎、讓自己麻木冷漠、不再有任何感覺

4.      毒性教條:毒性教條視「服從」為最高價值。毒性教條的摘要如下:

·         對需人照顧的孩子而言,成人就是他們的主人。

·         成人像上帝,可以決定是非對錯

·         孩子要為成人的憤怒負責

·         父母犯錯可以免受責難

5.      康復的三個階段:

·         第一階段(重振意志)

A.    承認自己的生活一團糟

B.     相信我們可以恢復正常

C.     願意把自己交給上帝

·         第二階段(尋回自我)

A.    哀悼過去

B.     饒恕

C.     把家人交給神

·         第三階段(返璞歸真):尋求與上帝的合一

 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句嘉言:

1.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在不正常的婚姻關係中,家庭會可能會有一個孩子產生一些反社會的行為,並且藉著這些行為來表逹父母心中彼此的忿怒,這個孩子也許會吸毒、惹麻煩、不唸書,他的問題可能會轉移父母之間的衛突,甚至於會使父母親因為擔心他,而彼此親密起來,這樣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「代罪羔羊」,「代罪羔羊」通常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,而家庭也往往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行為去尋求治療,遂使家庭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,我們可以說他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貢獻和服務。(P.49)

2.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健全的家庭裡,家人各自心理健康,而且家人之間關係良好,每一個家庭員都能精誠合作,同時又能保持獨立自主,既能滿足集體需求,又不疏忽個人的需求。功能良好的家庭是培養成熟人格的園地。(P.61)

3.      建立紀律的四個原則,能使生活中的痛苦減輕:

·         能夠遲延滿足

·         接受自己的責任

·         誠實無欺,忠於真實

·         為了靈性成長,節制某些需求(P.69)

4.      五種天賦的自由:

·         有自由去聽和看此時此刻發生的事,而非只能聽和看過去、未來或是「應該」的事物。

·         有自由去思考自己所想的,而不是應該怎麼想。

·         有自由去感覺自己真正的感受,而不是應該的感覺。

·         有自由去渴望以及選擇自己想要的,而不是應該要的。

·         有自由去幻想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,而非永遠扮演安全而僵化的角色。(P.71)

5.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良好的溝通的焦點在於高度的自我察覺和對別人的敏感度;好的溝通者通常清楚自己內在的過程,也留意他人的感受。自我察覺包括認識自己的知覺、留意自己內在對事情的解釋習慣、自己的投射、感覺和慾望;對他人的敏感及理解則包括在感官上觀察的技術,及把對方的話加以翻譯的能力。(P.73-74)

 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對本書評估或不同的觀點:

        整本書絕大部分都寫得很清楚,我讀了很有收獲,唯獨到了最後一章,立場變的有點奇怪,好像有點新世紀的味道,例如p.304「毫無疑問,富有創意的潛意識的心靈,為我們的生命設計了一個藍圖。」、p.308「個人需要一位精神上的導師,尋求他的支持或指點。」都帶有很濃的新紀色彩,但到了p.310卻又說到「我們透過祈禱和默想來改進我們跟上帝的接觸,並且祈禱是為了了解祂對我們的安排,及請求祂賜給我們力量去完成祂的旨意。」立場好像又不致了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作者曾經在神學院修習過,但看起來他並不認為上帝是唯一可以幫助他、醫治他的,書中提到的「上帝」,感覺上比像是新世紀的概念~把上帝當作是人內在意識的一部分。
         而我個人卻認為,心理學固然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人世間的難題,但人若是不肯謙卑來的到主的面前,向上帝支取力量,靠著聖靈的安慰與引導,人還是找不到出路的。

 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何應用在事奉上:

  • 第一章~第四章把家庭如何影響到人的一生講的非常清楚,我個人也有同樣的經歷,回到過去受傷的情境中,重新用大人的角度去定義當時的遭遇,再加上悔改接受耶穌的救恩以及饒恕傷害過我們的家人,會使一個人重獲新的生命。
  • 教導會友自己要致力於生命的成長與改變,且用愛心和從神而來的智慧來養育自己的兒女,唯有身心靈都健康的人才能養育出合神心意的子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